11月16日,江宁区首届校地企融合发展大会在江宁高新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政策激励、做好要素保障,促进高校科教创新资源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努力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出江宁贡献。
区委书记林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部分驻区高校,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相关负责同志,区领导任宁、王才权,以及创新主体代表等出席活动。
发布支持校友经济发展政策,开放高校文体资源
江宁拥有24所驻区高校,其中“双一流”大学8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在校师生超过30万人。如何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会上,坐拥江宁大学城的江宁高新区发布《关于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支持校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8大组合实招,亮出真情实意、拿出真金白银,激发校地融合创新发展活力,全力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典范区。
8大组合实招包括激发师生首创精神、鼓励师生创新创业、支持校友经济发展、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联合共建重大平台、促进校企技术创新、盘活高校载体资源、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通过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出校地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大礼包”,以创新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以“校友经济”助推产业落地,以人才联合培养推动政企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企业、校友、园区深度融合、相互哺育,共同发展的“校友经济”发展新模式。
校地融合,高校积极参与,校地双向奔赴。会议现场,江宁多所驻区高校发布开放文体资源。这些开放的文体资源有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园(陶行知纪念馆)、金陵科技学院电竞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事教育博物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与烹饪博物馆,让高校资源成为公共资源,成为市民日常学习充电、陶冶情操的场所。
校地共建平台,校企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推动校地企融合发展,根本目的在于整合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江宁高新区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宁创新服务基地、天印湖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江苏省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长江双碳经济发展研究院、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示范区合作协议。
同时,一批揭榜挂帅联合技术攻关类项目也在会上签约。东南大学与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新型城市智轨廊道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河海大学与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攻关多源气象预报数据融合修正技术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中硼联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攻关生物效应与辐射损伤研究,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康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靶点创新药物,南京医科大学与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攻关定量系统药理模型的探索性研究,南京工程学院与江苏筑原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南京工程学院低碳环保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这批校地平台合作类项目和联合技术攻关类项目的签约,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与江宁高新区优势产业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全区产业发展集聚和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授牌产教融合基地,聘任“校友经济”产业招商大使
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旨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当天活动中,省教育厅为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传媒学院等9所驻区高校授牌“2023年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这些高校将进一步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精准对接企业和地方需求,联合建设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努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发展壮大“校友经济”,江宁聘任一批“校友经济”产业招商大使,活动现场颁发聘书。各位江宁“校友经济”产业招商大使将充分依托资源广、人脉多、信息灵、行业熟的优势,积极发挥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决策咨询、智库智囊等作用,当好江宁“校友经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宣传员”、建言献策的“参谋长”、项目落地的“牵线人”。
活动现场,还为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南京江宁)获奖项目颁奖,为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2022年度荣获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国评、省评先进单位的6所江宁驻区高校颁奖。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讲话。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应邀作主旨演讲。
林涛表示,我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聚焦平台搭建,打造原始创新新引擎,拉紧校地企三方合作纽带,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源头技术供给;聚焦成果转化,打造产教融合新样板,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场,推动大学城向创新城、产业园向高新园转型;聚焦一体联动,打造资源共享新模式,健全知识外溢、人才流动、利益共享机制,更大程度推动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聚焦服务保障,打造营商环境新标杆,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审批最快、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广大校友留在江宁创业,扎根江宁发展。
林涛希望省市教育、科技部门一如既往给予我区鼎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希望高校、企业把创新资源布局在江宁、科技成果转化在江宁,在江宁创新创业、追梦圆梦,高质量共筑“校地企命运共同体”,与我区携手奏响中国式现代化江宁新实践奋进凯歌。通讯员:江高轩 记者:林奇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