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在档案中半个世纪的恢弘往事,一本脱胎于档案的厚重文史大传,成为江宁政协文史工作年度新看点。12月25日,历时一年编纂成书的《千秋水脉·秦淮新河》发行仪式在江宁会展中心举行。50多万字的详细档案和史料解读,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首次面世,宽视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最大人工会战水利工程的全景。区领导刘玲、李国忠、张道平等参加发行仪式。
近代以来,秦淮河淤积严重,上游来水无法及时排出,江宁沿线十年九涝。197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开辟秦淮新河道,十二万江宁壮劳力群起响应,周边兄弟县市全力支援,1975年12月至1980年5月,二十多万建设者展开秦淮新河挖掘工程大会战,自江宁河定桥起,向西开通16.88公里新河道,于大胜关汇入长江。自此,这条新河道变秦淮河水患为水利,实现通航、排涝、灌溉、生态、休闲的多元功能。
2022年底,江宁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多方征求意见,为来年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出版作准备,收到各方建议10余条。2023年初,经过各部门推荐、区政协主席会议筛选确定,以秦淮新河开掘档案为基础,用文史记录的方式,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当代江宁人的奋战史全景展现。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由区政协牵头,按照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向“专题化、系列化”转变新要求,区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联合区档案馆组队推进。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王志高教授担纲主编,用史学专业力量开凿档案富矿;遍寻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档案馆和雨花台区、溧水区档案馆馆藏资料万余份,充分利用区内外媒体、收藏协会、文史爱好者资源,征集散秩民间的重要档案资料数十份,征集资料应收尽收;以档案为依据寻访秦淮新河工程老领导和优秀建设者代表30多人,逐一上门采访记录,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留住历史印迹;邀请水利系统资深领导、河海大学专家、南京文化研究学者撰文,分别从经济民生、水利水脉、文化传承方面解读秦淮新河工程,为全书的历史厚重感再添砝码。
编委会在全面掌握征集的档案资料基础上,协商研究全书架构,分为解读、研究、口述史、重要档案附录四个板块,打破读者对档案资料研究编纂的一般认知,从文化和文史角度重新架构档案资料,让档案从书柜中走向读者,可亲可读,探索开辟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新渠道。
《千秋水脉·秦淮新河》付梓出版的同时,区政协积极与秦淮河管理部门、区水务部门、岸线属地协商,在秦淮新河起点等三处公共场所设立纪念标识,缅怀50年前二十多万建设者的巨大牺牲与奉献;发行仪式上,省市政协、档案系统领导向秦淮新河工程建设者代表赠送纪念牌,全区十二家单位代表接受赠书。张娟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