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公布
来自我区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传承人葛才金榜上有名
金箔是如何制成的?
金箔技艺最核心的又是什么?
近日
小布走近非遗传承人葛才金
聆听金箔工匠的成长故事
1986年,怀着对金箔技艺的热爱,21岁的葛才金进入江宁金箔锦线厂,跟随师傅学习人工打金箔。从艺38年,熟练掌握金箔锻制技艺的各道工序。手艺人练基本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葛才金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光着上身,手拿一把筷子,从上到下打划。这就是他们俗称的“滑膀子”,直到把一身汗排出来,再看腰上捆着的毛巾,已经全湿了。
“握锤也是有讲究的,必须三个手指扣着,虎口和手臂弯必须在一条直线上。”葛才金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向小布展示,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的。葛才金说,千万别小看这个动作,必须全神贯注,稍不注意,额头就会被锤到,“我刚学徒那会,一天被锤几次那都是正常的。”
这些工序中,重中之重便是“打了细”也叫打箔。打箔就是将“家生”包放置于打箔机旋转捶打,直到不能再薄再细的程度,“这道工序决定了金箔的质量、产量和耗量。”而葛才金便是这道工序的行家里手。在这条路上,他摸索出了打箔时锤击的落点、锤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温度、湿度,都会对工艺有所影响,在没有机器可依赖的年代,只能靠经验和感觉去摸索。
葛才金介绍,“家生”包由“正二路”“剪刀口”“和尚头”等部位组成,按照“七路”锤法进行打锤,一个“家生”包在曾经那个纯人工的年代,要打上一天,一天将近2.5万到3万下,“那个时候上一天班回到家,累到不想说话。”
择一事,终一生。在葛才金看来,金箔锻制技艺早已不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今年60岁的葛才金本已到了退休年龄,可他始终放不下这个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行当,在他看来,金箔工艺要发展,老一辈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要创新并传承下去。那里面,不仅仅是真金,还有打金人一辈子的执着和坚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箔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装点宫殿等传统贴金工艺,在化妆、建筑、工艺、装饰等众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传统金箔锻制技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变得更加灿烂辉煌。这也让葛才金看到了金箔技艺展示出的旺盛生命力。
如今的葛才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多年的打箔经验传授分享给同事与徒弟,其中有两名已成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市级传承人。
“一生从事这个行业,就要精益求精,这是一种责任。我要把这项千年传统工艺,代代传承下去。”
部分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