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江宁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干劲足,措施实,推进快,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江宁区是文物资源大区,全区不可移动文物241处遍布十个街道,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在此次普查过程中,我区四普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当地村民,组织当地村委会集体座谈、查阅史料、文物爱好者提供的线索等,逐步了解到一些掩藏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的地方的文物点,进一步丰厚了江宁区文物“家底”。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区三个街道的文物普查工作,共计50余处“三普”复查点、40余处新发现点。
普查队员们背上rtk测量仪、罗盘、皮尺、画板、相机、无人机等设备,精细测量被时光遗忘了数百年千年的文物。在野外普查期间,他们面临着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遇到过毒蛇、被马蜂蜇过,攀爬陡峭的山坡,拿着锯子和砍刀在山林中开路,时常还要清理文物古迹周边的杂草......这些都是普查员们的日常经历,但他们依然早出晚归,坚持用脚步丈量江宁的每一寸土地。
炎热的天气更是考验着每一位普查员的体力与耐力。一位普查员说,为了找一个民国碉堡,他们从山下爬上坡度近60度的山林,又花了30分钟爬上山顶却没发现碉堡,
通过此次四普工作,为全区每个文物点位建立数据化、信息化的档案,也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普查队队队员们挥洒汗水,坚守文物普查一线,让这些文物古迹,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延续可触摸、可感受、可赓续的珍贵文脉。
通讯员 丁梦婷
记者 刘洋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