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深化与园街部门联动、青年思想联心、地方高校联合,通过聚力队伍建设、完善宣讲方式、打造合作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90后“红喇叭”宣讲员、旅康集团桂全获全省“百姓名嘴”展演一等奖
构建理论武装青年的“生态圈”,宣讲队伍从“一枝独秀”向“遍地开花”转变。健全“1+N”协同机制,统筹协调园街部门合力打造“理响青年”宣讲矩阵,构建“专家智库—骨干中坚—理论新锐”动态人才库,广泛吸纳学生、文艺骨干等青年宣讲员,建立“青言青语”“春风”“小小快板红喇叭”等特色小分队,90、00后占比超过90%。实施“理响种子”培育计划,通过理论集训、示范宣讲等开展模块化培养,让青年宣讲员在经验交流中提升水平。2024年,全区青年宣讲员、宣讲作品在省市宣讲展示中荣获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
麒麟街道“小小快板红喇叭”宣讲队宣讲
突破理论触达青年的“次元壁”,宣讲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奔赴”转变。建立供需精准匹配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双轨调研,摸清“Z世代”青年新诉求,线下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召开青年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理论需求清单,线上通过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抓取高频热词,捕捉青年关注的理论焦点。打造“云端课堂+沉浸课堂+实境课堂”的立体传播模式,搭建“红喇叭理论直播间”“青年夜校”等载体,开发“新四军在江宁”等特色场景,研发微宣讲、快板、情景剧等青年宣讲产品200多个。2024年,举办各类青年宣讲活动490余场,覆盖2.3万余人次。
区“红喇叭”送“理”活动走进东南大学
编织理论赋能青年的“共振网”,宣讲效果从“知识传递”向“观念塑造”转变。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依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宁实践调研基地,与东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合作开展“双基地”共建,打造“理论共研—课程共创—实践共育”合作范式。推动“校园思政”与“社会课堂”同频共振,开展“红喇叭”理论宣讲进东大、“行走的思政课”研学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前往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线开展“理论寻访+现场调研”,让青年人在“江宁实践”“江宁案例”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真理力量。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