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探索改进和创新文明实践工作机制的方法路径,有效破解基层文明实践资源配置不均、活动吸引力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汇聚社会力量,让城市品质更有“文化气场”。一是行业合作共创。发布包括新华书店、江宁供电公司、南京同曦男篮俱乐部等首批9家“文明实践伙伴”单位,促进税务、电力等个行业系统,高新园、产业园等各类园区等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挂钩联系,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服务居民群众、展现行业风采、塑造城市形象。二是校地携手并进。加强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等驻宁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联系合作,探索在高校科研场所、文体场馆等阵地设立文明实践点,动员高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专业化力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三是外部资源整合。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探索引入江宁区公益机构作为项目主理人,借助其专业能力和外部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江宁区首批“文明实践伙伴”单位
资源下沉基层,让乡村振兴更有“文化格调”。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紧扣基层社会治理、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建立全区文明实践资源直达基层工作机制。一是活动资源下沉。利用重要节庆日与纪念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服务等活动300余场,让文明实践惠及广大村民。二是项目资源下沉。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立足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领域,推动“幸福课堂”等5项精品实践项目下沉,实现理论与实践、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三是人才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宣讲名嘴、文艺名家、科技能人等“文明种子”引领作用,策划中国好人江永新事迹作品《余香》,通过传帮带机制,为基层传授技艺,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激活基层所(站)自身“造血能力”。
“幸福课堂”文明实践项目
优化项目内涵,让群众生活更有“文化味道”。紧扣群众需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为依托,通过拓阵地、优服务、惠民生,有效引领文明风尚,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感。一是以典型故事凝聚群众。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活动500余场,策划江宁区先进典型美音故事“诵读学传”等群众性活动,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二是以特色活动引导群众。围绕“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主题主线,面对群众开展“幸福课堂”“上元夏之夜”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标杆性乡风文明实践项目,参与人数超60万人次,形成建设文明实践精神家园的强大合力。三是以多元空间服务群众。进一步用好服务大厅、党群微家和文明实践室内、室外现有阵地,融合政协商量书房等增量空间,推动功能多元、共享使用。
“幸福课堂”主题活动
热门评论